《浪子回頭》是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最有影響的作品,也是他嘔心瀝血的生命之作。
「浪子回頭」是記錄在《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主耶穌教導的一個比喻故事:小兒子早年離家出走,在自由世界中任意放蕩,及至走頭無路時幡然醒悟,回到父親身邊。父親珍視這個失而復得的兒子,把上好的東西獎賞給他。服事父親多年的大兒子心裡頗不平衡,滿腹怨言。父親安慰大兒子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我們要為小兒子死去復活而歡喜。
藝術並非《聖經》經文的直接圖解,而是視覺的呈現和演繹。繪畫可以是瞬間的真實紀錄,更可以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並置,從而在時間凝固的畫面中容納更為系統的意義闡釋。據評論家分析,倫勃朗畫中浪子回頭的現場,站在右邊的那一位最重要的旁觀者是大兒子,但是經文的描述是「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因為浪子回頭的隱喻,是主耶穌出於對法利賽人和稅吏比喻的回應,倫勃朗時代的繪畫傳統也經常把這幾個比喻一起放入畫中。可以推斷,畫中坐着捶胸並觀望浪子的僕人,代表罪人與稅吏,大兒子則代表法利賽人。
這幅畫不僅僅是倫勃朗對經文的闡釋,也與作為藝術家的倫勃朗的生命體驗有關。《浪子回頭》畫於1669年,他也在這一年過世,畫中蘊含了倫勃朗一生的生命歷練和感懷。他在1635年曾經畫過一幅《浪子回頭的寓言》,這應該是後人的命名。這一年是倫勃朗人生最風光的時刻,他在畫中盡情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慾望。當他與美麗的妻子回頭望着觀眾時,誰又能想到浪子回頭不僅僅是一個身體動作,更是生命的悔改。
這一年他們的男孩在出生兩個月後不幸夭折,此後倫勃朗不斷經歷生離死别,九年內相繼失去了父母與姐姐、前三個孩子和他的愛妻。他也在畫壇失勢,財富逐漸散盡。不僅如此,就在他離世的前一年,他一生努力保護的愛子竟然先他而去。
倫勃朗就是在這樣的生命情境之下畫完了《浪子回頭》。浪子已經一無所有,只留下腰上佩帶的短劍,那是他尊貴身分的記號。他最尊貴的身分是作為兒子的名分,如他所言,「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浪子回頭,是要向父親祈求重新獲得兒子的名分,從而回到父親懷抱中。倫勃朗一生中畫了數以百計的自畫像,都比不上浪子更形象。當他畫完《浪子回頭》,一生受盡的失敗、哀痛都已經在父親撫慰小兒子的那雙慈愛而寬厚的手中完全釋然了。
倫勃朗是一位擅於佈光的繪畫大師,光在黑暗中凸顯出來,象徵希望與救贖。浪子回頭的現場,大兒子也被置於光照之中。他與父親一樣身披紅袍,具有尊貴的身分,然而面目僵硬,內心充滿嫉妒和怨恨。小兒子的墮落和悔改顯而易見,大兒子的罪性卻不易察覺。
藝術史書寫往往彰顯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傳奇,但誰又能想到倫勃朗精湛的繪畫之下曾經有過格外扭曲的性格?許多倫勃朗的傳記已經揭示出,倫勃朗是個極度自私、怨毒、嫉恨、記仇、報復的人,如同《加拉太書》五章19-21節所言,「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大兒子在小兒子離家出走之後盡心服事父親,幾乎無可指摘,卻會因為父親對小兒子的喜愛而充滿怨恨。如果把基督徒的悔改歸信視作浪子回頭的小兒子,那麼大兒子的狀況就是很多基督徒的常態。信主日久,服事也多,卻在心中漸漸失去了渴慕基督的心志,也沒有了最初服事的火熱。所以,大兒子也需要浪子回頭。倫勃朗也是大兒子,我們更是。
倫勃朗還是那位慈愛的父親。他曾是無限悲傷的父親,好幾個孩子都先他而去,他該怎樣理解這人生的不公?當倫勃朗在離世前夕終於完成《浪子回頭》時,與《浪子回頭的寓言》相比,焦點卻已不在浪子,而在日夜盼望兒子悔改歸來的父親。畫中最生動的地方是父親憔悴而充滿無限憐愛的面龐,和擁抱浪子的雙手。
浪子回頭的本質是愛,如同耶穌對門徒的話:「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約翰福音》十五章9節)父親不僅無條件地接納失而復得的小兒子,也對大兒子許諾「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經歷過小兒子和大兒子的浪子回頭,倫勃朗最終意識到自己要成為父親,如同饒恕一切的天父一樣。
盧雲在《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中認為,耶穌最激進的一句話是:「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六章36節)小兒子和大兒子最終也要成為父親,我們也是一樣,這是天父的心意,讓我們與祂同在。因此,成為慈悲的父是屬靈生命的最高目標。
倫勃朗所在的時代,荷蘭正被加爾文主義的新教所影響。基督新教在宗教改革的反偶像崇拜之後,對藝術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繪畫如同文字一樣能夠精準傳達聖經真理。倫勃朗找到了新教的繪畫語法,他不只是客觀陳述《聖經》中的事件,他還加入了一些《聖經》並未明言的旁觀者。旁觀者就是你和我,我們也在浪子回頭和耶穌道成肉身和死而復活的現場。
浪子回頭如同十字架一樣是一個在我們生命中必須去經歷和反省的心靈事件。旁觀者不在畫外,而是身臨其境,與神同行。
我們都要成為父親--倫勃朗與《浪子回頭》|郝青松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cchc-herald.org/